腾讯公司提出“科技向善”,有一个相对简单明确的目标:即用户价值与社会福祉的最大化。简言之:实现技术为善,避免技术作恶。
2016年5月15日,两岁的被拐女童吉吉被成功解救。她在河北衡水火车站被人抱走,在其父母报警立案后的几分钟内,打拐民警将寻人信息通过一个叫“团圆系统”的互联网应用,推送到了附近100公里内群众的手机中,各种线索纷至沓来,两天后,吉吉在河南郑州被警方解救。
对人类而言,科技是一种中性的存在。科技的发展一方面推动了人类社会的进步,但在另一方面,也带来了许多意想不到的后果,直接或间接地带来了新型疾病、社会矛盾、环境恶化等问题。
而互联网在三十年的狂飙突进之后,正站在一个善与恶的十字路口。随着地球上半数以上的人口接入互联网,大数据不断累积、算法持续优化、人工智能应用日渐普及、生物技术突飞猛进,这一轮新技术革命一方面给人类生活带来前所未有的便利、趣味与愉悦,给经济带来巨大活力,给社会运行带来效率提升;另一方面,也在冲击个人生活与社会经济的种种传统规则与秩序,给个体和社会带来诸多负担、焦虑、崭新的难题与复杂的局面。
目前,许多顶尖的科技公司都不约而同的作出了一个选择:优先将新技术应用于公益慈善领域,微软、谷歌、腾讯、阿里都在这么做,这份名单还可以列很长。在这些企业家们看来,此举有利于最大限度地发挥科技的社会公共价值,避免新技术因为过分追求利润而损害社会公共利益。
在21世纪的第二个十年里,互联网科技公司在公益慈善领域的技术应用,带来了三大方面的改善:更高的效率、更具象的体验、更公开透明的流程。
与其他行业一样,网络化和数字化正在为公益创造一类新的生产资料——大数据。通过大数据的汇总分析,可以洞察公益活动的现状和趋势,能为社会治理、行业发展、机构经营乃至公共生活的改善优化提供支持。
海量数据处理需要优质的算法,以机器学习为代表的新一代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成熟,为公益数据的高效处理以及应用创新提供了可能。人工智能的应用能对公益活动的运营数据进行自动化分析处理,有效帮助社会组织提高运营效率。
●(案例)腾讯优图—首创跨年龄识别寻人成效显著,助力警方寻回被拐10年儿童
为了协助警方提升寻人的效率和准确度,腾讯优图实验室依靠在计算机视觉领域多年的积累,首创跨年龄人脸识别技术,协助警方在海量的人脸数据中快速对比、锁定、匹配出可能的失踪人口。
从2018年初开始,腾讯优图通过守护者计划平台与四川警方紧密协作,经过近一年时间的资源投入和优化调整,进行了上千次模型训练,经历5次版本更新,最终沉淀版本为一个具有上千层复杂结构的深度神经网络模型,跨年龄识别精度提升至近96%。
随着人脸识别算法的不断迭代优化,腾讯海量数据检索能力的精准度已超过99.99%,毫秒级时间内便可完成千万级人脸检索,大大提高了走失人口匹配的精准度和速度,为警方寻人减轻压力,节省大量人力物力,帮助更多家庭团聚。
在近几年,公益大数据也快速应用于精准募捐。在国内,包括中华少年儿童慈善救助基金会、爱佑慈善基金会等在内的活跃在互联网募捐信息平台上的组织,都在加速汇聚数据并尝试进行应用,爱佑慈善基金会就已经建立了自己的数据中心并成立了数据应用技术研究院v2rayn手机怎么设置。
网络化、数字化虽然能提高公益的传播效率,但同时公益活动线下的很多信息在数字二维化过程中实际上丢失了。传统平面以文字和图片为主的传播,虽然能通过有效的文案写作和传播方式让人们快速了解公益活动的主要信息,但受众想要进一步体验活动更直观、具体的内容却很难。
数字现实技术(包括虚拟现实VR、增强现实AR)的出现,正在解决这一问题。通过将二维平面模拟为三维空间,结合各种传感器,数字现实技术能够为受众营造出“身临其境”甚至“超越现实”的体验,扩展了数字世界的可能性。这对于公益活动的推广意义重大,受众能够很容易借此深入了解公益活动的内容,而不用花高额的成本去实地考察。很多公益组织已经开展相关尝试并取得了不错的效果。
虚拟现实与沉浸式影像为慈善组织提供新的叙述方法。随着虚拟现实(VR)技术的发展成熟,360度环景影片等沉浸式叙事方法迅速被慈善公益界所采用。从联合国等全球组织到比尔·盖茨等慈善家,近年来都在积极推出基于VR技术的沉浸式影像内容,以增强公益活动的传播效果。
美国慈善组织“水慈善”拍摄了一部关于埃塞俄比亚水源污染的VR宣传片《资源》(The Source),并在纽约大都会博物馆的一场慈善晚宴上播放。影片讲述一名13岁的女童和家人首次取得干净水源的人生故事,成功打动了在场观众并获得超过240万美元的捐赠承诺。
水慈善的 CEO 哈里森曾说过:“慈善最大的问题在于,人们不信任慈善组织。”进入互联网时代后,这样的情形有所改观。互联网技术有着许多工具,能使公益活动的过程变得公开透明,其中最引人关注的,莫过于区块链技术。
区块链技术是一项分布式数据库技术,其重要的特点是“去中心化”。在区块链系统中,交易一经确认会即时向全网进行广播,每一个节点都将收到的交易信息同步记录在账本上。数据对链上所有节点公开,因此可追溯且防篡改。
对于公益慈善事业而言,区块链技术去中心化的特点可以有效帮助实现公开透明,保障公益活动的可信度,这对以“信任”为基石的公益慈善来说意义重大。因此,区块链技术兴起后,业界率先进行应用探索的领域之一就是公益慈善。
善款流向的实时监督:一个基于以太坊的捐赠平台Giveth 已经受到海外公益界广泛的关注。Giveth平台完全建立在以太坊的智能合约系统之上,用户几乎能够实时监督钱款的使用,大大改变了钱物信息公开的方式。通过这一技术,捐赠人在捐款后也可以一直保有对于善款的权益,如果捐赠人不同意组织对于善款的使用,可以否决善款的分配计划,甚至撤回对于该组织的捐赠。
捐赠物资分配的全程掌控:一家名为Goodr的公司因借助区块链技术,将企业和餐馆的剩余食物及时送到当地的慈善组织。基于Goodr的区块链应用,提供食品的商家可以在有多余食物时发出信号v2rayn 网速显示未启用,将其打包发送给慈善组织,并在过程中追踪配送情况, 以及获取如何减少食品浪费的信息。慈善组织则可以清楚了解所获得的免费食物来源、 生产日期等信息,从而能更有效地掌握捐助者和食物的情况。
受助人的精准识别:人口贩卖尤其是儿童贩卖是一个世界性的问题。为此,联合国发起了一个“世界身份网”(The World Identity Network)的试点计划,以利用区块链技术来打击摩尔多瓦的儿童贩卖:
首先,为儿童建立个人数字身份,并将其个人身份与其他家庭成员联系起来。因人贩子往往会给被拐儿童伪造一个假身份证,这使得儿童身份难以追查。而区块链的防篡改和信息可追溯性,能够有效增强被贩卖儿童被识别的可能性;其次,为集成身份系统设置一个区块链平台,,实现在区块链上的数据保护。当未成年人未经父母许可试图出国时,系统将自动形成一个不可变的记录,从而帮助发现可能的贩运者。
区块链技术在中国也引起了公益领域的特别关注,围绕公益信息流转透明化的应用尝试与基本与国际同步在开展。2017年9月,京东公益在与美丽中国支教公益项目合作,应用区块链技术实现物资公益捐赠流程的追溯;2017年10月,腾讯可信区块链研究院推出了“公益寻人链”平台公益节点v2rayn,通过链入多家寻人机构与网站,实现部分寻人公益项目的数据分享,提高了寻人效率。
进入信息时代,一方面,各种新技术让科技向善的潜力巨大;另一方面,互联网技术让作恶的门槛更低、形式更加隐蔽多样、破坏力瞬时而巨大。
这一轮新技术的应用也带来许多善与恶边界的模糊地带,这些都将挑战人类既往的经验与共识,甚至带来人类伦理的变迁、社会规则的改写等,考验着人类的智慧、协作、人性。
如今,在科技加速发展的趋势下,无节制的滥用可能带来的风险越来越高。人工智能、生物科技、基因工程……这些新技术一旦失控,其后果将难以估量。近年来,世界各国都开始日益关注对科技的正面引导,纷纷提出科技向善、人工智能向善等倡议并付诸行动。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对公益慈善事业来说也一样。目前,互联网对公益范畴的延展和效率的提升作用已经显现,而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新技术的涌现,也为未来公益的进一步技术升级提供了可能。
腾讯公司提出的科技向善,追求用户价值与社会福祉的最大化,主要有两个方向含义:
一方面,充分发挥新科技的巨大潜力,让它惠及大多数人的生活、解决传统社会的种种痼疾与难题、促进社会进步,帮助人类变得更强大、更幸福、拥有更好的未来和数字文明。
另一方面,要确保新科技被善用,而非滥用、恶意使用。在商业回报之外,科技公司的产品与服务必须兼具公共价值与社会视角。对于新技术产品与服务带来的各种负面效应,科技公司理应承担相应的责任、提供解决方案。
腾讯的探索不是孤例。目前,探索“科技如何向善”已成为互联网行业的一个潮流,人工智能应用于打拐、VR技术应用于环保、物联网技术应用于扶贫、遥感技术应用于教育……几乎在每一个公益领域都能看到新技术的应用。
2019年8-9月,阿里创始人马云、华为创始人任正非、IBM大中华区董事长陈黎明、快手创始人宿华、旷视CEO印奇等业界领袖均在在各种场合论及科技向善、技术向善等议题;此外,斯坦福大学计算机科学教授李飞飞、哥伦比亚大学数据科学研究所所长周以真教授等诸多人工智能领域的学术精英,也在学术会议上发出人工智能发展必须以人为本、数据向善(Data for Good)等倡议;“科技向善”的理念也得到了国家高层的认可。在2019年8月26日的智博会上,国务院副总理刘鹤在大会公开演讲中谈到:“智能技术发展要以人民为中心,展现科技向善的力量,更好满足人类需要,努力提高人类福祉,要提高人类驾驭人工智能的能力,防范技术失控引发的各种风险。”
当下,互联网科技公司在某种程度上达成了共识:在人工智能等新科技还不成熟公益节点v2rayn、负面影响尚难把握的当前,优先将其应用于公益领域,而非急于商业化,用正向价值观来框住新技术,某种意义上可能比草率地直接进行商业市场化要更加合理。
“科技向善”是一个事关人类命运的宏大命题,探索科技在公益慈善领域的应用,只是这场宏大征途的开始,前方也许有着更艰巨的挑战:对善恶的不同定义,对未来人类社会的各种分歧,也许会引发不可预测的混乱,这将持续考验我们的耐心、智慧与创造力。返回搜狐,查看更多